💔 當孩子自我傷害,父母該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時,對於父母而言,這不僅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訊號,也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心痛與無助感。許多父母在第一時間會陷入自我懷疑,問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我沒有好好照顧他?」這些情緒是真實的,也是許多家庭正在經歷的。
在醫心聽你說最新一集中,臨床心理師周彥君與精神科醫師蕭亦伶分享了他們在陪伴青少年與家庭過程中的觀察與經驗。他們希望透過這段對話,為父母點一盞燈,也提供一些實用而溫柔的支持。
🫶 父母的情緒,也需要被照顧
周彥君心理師提到,在許多家庭中,父母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僅焦慮於孩子的狀況,也常常責怪自己。這些自責與情緒若沒有被適當照顧,不但會消耗父母的能量,還可能影響到與孩子的互動,甚至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造成家庭痛苦的原因」,加重他們的情緒困擾。
🧱 劃出健康界線,是支持的起點
蕭亦伶醫師則提醒我們,愛與支持並不代表要無條件地承受所有壓力,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清楚而健康的界線。當父母願意照顧好自己,學會適度抽離與放手,反而能創造出更安全與穩定的關係空間。她也指出,孩子的行為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包括同儕、學校壓力、網路環境等,家長不需要把所有的責任都背在自己身上。
🧑🤝🧑 求助,不代表你不夠堅強
在談到支持系統時,兩位專家都強調,父母不該也不需要獨自面對這一切。透過與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學校輔導員等專業人員合作,可以有效減輕照顧壓力,也能更全面地協助孩子走出困境。自我傷害行為背後,往往不是單一的原因,而是一連串情緒與經驗交織而成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傾聽與理解,是陪伴孩子的重要關鍵。
🗣️ 情緒能被說出,就不會變成行動
這份陪伴,也包含了情緒的表達與溝通。蕭亦伶醫師提到,當孩子能在家中安全地表達情緒,而不是被過度關注或打壓,他們將有機會發展出更健康的情緒調節方式。良好的溝通管道,不僅減少誤解,也有助於孩子逐漸放下透過自傷表達痛苦的行為。
🕊️ 陪伴是一場長跑,需要耐心與溫柔
節目最後,周彥君也提醒大家,這樣的陪伴是長期的、需要耐心的,也是一段讓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孩子在療癒,他們也在學會更好地理解世界;父母在支持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
🎧 推薦收聽|自我傷害的議題與支持系統的建立
如果你正在面對孩子的自我傷害問題,或正處於親職困境中,誠摯地邀請你收聽這一集節目。在那段真誠的對話中,也許你能找到一點點答案、一點點勇氣,或只是單純地感受到:你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 節目收聽連結:
📺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dMgbL0kOU
🎧 Podcast:https://reurl.cc/3MeeYj
我們相信,理解,是改變的開始。支持,也能成為彼此的力量。願這段聲音的陪伴,成為你在這段不容易旅程上的一點溫柔。